您的位置:



孙禄堂“三拳合一”论之我识


08-09-2002 13:50:25 孙氏内家拳网站 李子蔚 阅读

 文章搜索
 本周热门文章
 专题热门文章
    孙先生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人(今属望都)。先生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然而他天资聪颖过人,研文习武,异常勤奋,先生幼习滑拳,后来李奎垣先生门下习形意拳,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步入武学正轨。三年后,由李师推荐,先生得亲随其师公郭云深先生,习艺达八年之久。后又由郭先生引荐,拜于程廷华先生门下习八卦拳,历时三载。此后孙公遵师嘱遍访名山大川,以广见闻,又得多位隐贤指点迷津,技艺更上一层楼。在先生知命之年,又得郝为真先生以太极拳艺倾囊相援,虽仅数月,于其菁华尽得之矣。先生一生致力于内家武学的研究,功臻化境,遂成一代宗师。
    先生因幼时家贫,不曾上学,但他勤奋好学,日间习武,灯下苦读,终于成为文武双全的罕世奇才。先生又深研易理与老庄哲学。这些都为他日后著书立说,创立新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国初,先生受孙中山先生民主思想的影响毅然决定打破武家自秘的陋习,于习武授艺之余,欣然命笔,先后著成《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和《拳意述真》等五部武学巨著及一些手稿。五部巨作的公开发表,开辟了中华武学的新纪元。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国术”渐为国人所认同,文人习武,武人习文,渐成风气,一改过去文武相轻的传统积 。尤其是后来国术得到国民政府的大力提倡,先生之功不可没也。
    我本人于练功之余,每每展读太公孙禄堂先生菱,深感先生之作真金石之论,字字珠玑,让人读之若醒醐灌顶一般,不忍释手。余反复参阅,对孙老的“三拳合一”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人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形容来论证孙老的“三拳合一”论。
    一、 从“无极论”“太极论”看“三拳合一”
    “无极论”“太极论”是孙氏三拳的基本理论,先看“无极论”
    《形意拳学》云:“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无极而能一气者是也,《八卦拳学》云:“无极形式者,当人未学之先,习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举动之间,但由天然之性也,此之谓无极而生太极之式也。《太极拳学》云:“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习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阴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
    从以上三拳的无极论可以清楚看出,无极论是各拳的理论出发点。虽然在叙述上有文字多寡的差异,但三者所表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由是观之,三拳合一之理,已见端倪。 
    再看“太极论”
    《形意拳学》云:“太极者,属止也,在人五脏属脾;在形意拳中之横拳…….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总是一气流行也。”《八卦拳学》云:“太极形式者,无极而生,一阴阳之母也。左旋之而为阳,右转之而为阴,旋转及一气之流行。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也。以体言为太极,以用言为一气,《太极拳学》云:”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名之为太极”。
    从三拳之太极论来看,似乎彼此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实质仍是一致的——即太极乃一气之流行”是也。所论互异之处,正可互补,构成孙氏拳学完整的太极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是对太极论最简明的诠释。三拳合一之理,于此可知矣。
    二、 从“无极式”“太极式”看“三拳合一”论
    在孙氏拳学体系中,所有拳械套路起点时都要站成“无极式”:面向正方,身子直立,两手自然下垂 ,两足立呈九十度。其要领也完全一致,手足没有动作;心内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其气混混沌沌,清浊不分。所谓“一气浑然形迹未露 ”是也。
    无极式作为套路之起点,多数拳派以“预备式“名之。虽然在外形上并无太大区别(有的两脚平行开立),但内涵上却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在境界上是有差别的。本人曾因练功时对无极式马虎从事而为老师深责,此后细习体验,于无极式之妙才略有所得。
    在无极式虚无之中生出一气后,便自然而然开始“太极式”,身法由静而动,形意拳半面向右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太极拳半面向左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八卦拳右足直出落步后两足亦成四十五度形式。虽然三拳“太极式”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内意要领却基本一致:腰要用意塌住,两肩松开,心气要自然、平稳、沉静。当然,三拳太极式也有各自特点,唯其如此,三拳才成为三拳,而不至于完全变成一种拳。
    三、 从孙氏三拳拳式基本劲意要领看“三拳合一”论
    形意拳以“两仪”式为例。要求两肩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抽劲,两肘往垂劲,两膝往里扣劲(肘于膝合),两足后跟向外扭劲(手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
    八卦拳以“青龙缩尾”为例。足尖往里扣时,两足后跟均要向外扭劲,两手合住劲;两胯里根均向回抽劲,又兼有向外开劲,两肩有往回缩劲;腰要塌住劲。
    太极拳以“懒扎衣”之“按”式为例。要求腰塌劲,足蹬劲,头顶劲,两肩两腿里根缩劲,用意不用力。
    由上述三例可以看出,其劲意要领其实是一致的。不独此几式相同 ,事实上,孙氏拳学体系中几乎每一个拳式都包括这些要领。 而这些要领其实便是外三合。进而言之,形意拳之七要与八卦拳之九要也是一致的,对太极拳仍然适用。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钻翻落分明,“塌者,腰往下塌,尾闾上提,督脉之下理,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提者,谷道内提也。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里裹劲。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缩垂者,两肘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与两胯里根回缩尾也。起钻落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 ,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三拳合一”之理,其信也夫?
    四、 从《拳意述真》及孙老佚文看“三拳合一”论。
    《拳意述真》是孙老所著的拳学理论专著。该书除三派名家小传外,主要是记录他们失于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一些论述,计十七人,三十九则。但这些论述并非简单录出,而是经孙老参以自己研究心得,整理而成的。在该书自序中,先生反复强调,“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取胜于人者则一也。”“三派拳术,始于一理,中分三派,末复合于一理。”从三派拳家的论述,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三拳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孙老本人,作拳与丹道之功已浑然一体。倘若没有三拳的融汇贯通,理为一体,拳道与丹道的交融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从余师孙叔容先生所珍藏的其祖父孙禄堂先生佚文《八卦拳学自序》(原稿)可以清楚看出三拳合一论创立的经过:孙老先生研究形意拳数载,又及八卦,始则二拳之劲大相径庭,然后渐渐相合,最终合为一体,历时二三十载。民国元年,先生又习太极,三年后豁然大悟的基础上,结合易学,老庄哲学与儒家“中庸”思想,创立了“三拳合一”的崭新拳学理论。他指出:“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孙老又分别以“钢球铁球”,“绒球与铁丝盘球”及“皮球”来比喻三元性质,以愚之见,即形意尚明劲,八卦尚暗劲,太极尚化劲;孙老进一步指出,“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一为一体”。
    六、从本门一些拳械看“三拳合一论“
    孙氏太极拳是先生在继承武氏太极拳的基础上,与形意、八卦融会贯通而创出的一种别开生面的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尤其活步步法(进步必跟,撤步必随;进先进前脚,退先退后脚)源于形意八卦,为本门太极所独有。不仅如此,其中许多拳式也源于形意、八卦。如“三通背”之第二式实为形意八卦之双拉手;而第三式之前半式实为虎扑之式。再如“玉女穿梭”,实有青龙缩尾、青龙返首之象。因此,孙氏太极拳是孙老三拳合一论的结晶。
    八卦剑方面孙老著有《八卦剑学》,这是五部著作中唯一一部器械专著。无论其剑学之无极论、太极论、太极式,还是其剑式之劲意要领,都与孙氏三拳并无二致。除此而外,无论孙氏拳学中的何种器械,不论是太极剑、纯阳剑、八仙剑,还是雪片刀,六合棍、套环奇枪等等,都不离乎三拳合一之理。
    综上所述,“三拳合一论”是孙老一生习武求道、精心体悟而升华的一种全新的拳学思想。他凝聚力孙老与三派多位前辈的无数心血。在此基础上,孙老创立了崭新的武学体系——孙氏拳学(包括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孙氏太极拳三大部分)。先生的拳学实践告诉我们,从事武学之人且莫存门户之见,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而应与同道虚心研究,博采众长,相得益彰。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那种朝秦暮楚、见异思迁的做法也是不足为训的。尤其那些只需几个月、几十天乃至几十个小时就可练成武林高手的说法无异于痴人说梦。爱好者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与拳中三昧庶几乎可得。孙禄堂先生足以为从事武学之人的万世楷模。
    
 


发表评论】 【新闻回顾】 【推荐给朋友】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未找到相关文章

 
信息提供:孙氏内家拳  技术支持:晓冉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