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追念恩师孙叔容先生—我与恩师的师生缘


11-24-2015 14:23:59 孙氏内家拳网站 李子蔚 阅读

 文章搜索
 本周热门文章
 专题热门文章
                      
                    追念恩师孙叔容先生
                              ——我与恩师的师生缘

    老师,今天是您九十八岁的华诞,弟子子蔚在三门峡陕县一高校园里,率领众门生为您祝寿,愿恩师乐享天国的幸福与逍遥。

  

    三十年前,我在河大求学时就知道了您的大名;经过苦苦寻找,二十八年前,终于亲见先生仙颜,并蒙您恩准,与您的众弟子一同习练孙氏太极、形意、八卦三拳。
    跟您习武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日子。然而快乐的日子总是容易过去,一年零三个月转眼即逝,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
老师,您还记得吗,临毕业前,我和我的同窗好友一同去拜望您和华先生,华先生亲自为我们泡茶冲茶,可惜我们两个乡下来的大学生根本不懂得品茶,华先生每续一盅茶,我们都是一口就灌到肚子里去了。后来才明白茶要小口慢品,让您和华先生见笑了。当然我们也知道两位恩师是不会笑话我们的。

    老师,当时您半带责备半带惋惜地说我,“为什么不早点来学拳,现在刚刚入门就要毕业离开了,如果学习四年,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功夫也练得相当可以了”。老师,您知道吗?当我听到您的这句话后,心里是五味杂陈。有激动,但更多的是后悔,连肠子都悔青了。我一直觉得自己很愚钝,用功又不够,能跟随您学习过正宗的内家武学,已经是我天大的福分了,能练到什么程度我从不敢奢望,对您的那些开封弟子,我只有羡慕的份。如今听您说我练功一年已经功夫入门了,这是我万万想不到的。因为您说过某某练功两年才入门,某某练功三年才入门,只有一个弟子您说他练功一年便入了门,而这位弟子却不幸在游泳时呛水身亡,您难过得三天没有到练功场,三天后出现在练功场,人是那么憔悴,脉象也不稳。如今听您这么说,我知道,您更多地是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并非我真的功夫入门了。本来我以为自己不过是您的一个普通的门生,没有想到您这么看重我,我真的很激动,但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后悔,后悔本来可以选择留开封的,自己却放弃这样的机会,从而也丧失了成为您的入室弟子并长期随您练拳的机会。

    在我大学毕业后,无论工作、生活多么忙碌、多么艰辛,我记住了您的话,不敢懈怠,更不敢放弃钟爱的孙氏拳。多少次梦中,我又回到了开封,回到您的身边。我到开封,却听说您已回到北京,由于生活条件所限,没能去北京拜望您。而事实是,在华先生逝世后,您料理完丧事,又回到了开封,又在开封生活了八年,直到1996年才返回北京居住。这一切我茫然无知,只是上千次地梦回开封,而反复出现梦境对我实在是一个幸福的折磨。1999年,当我在杂志上看到您的照片,看到您在月坛公园授艺的消息,我再也忍不住了,终于决定去北京寻找恩师。
1999年10月1日,恰逢30周年国庆大典,那天清晨,我到了北京,在月坛公园并没有找到您。提着家乡的土特产,还有在火车上认识的一个从新疆回东北探亲的年轻士兵转赠给您的一箱库尔勒香梨,步行打听寻找了六个小时,直到下午两点,终于在太平桥派出所打听到了您的地址:北京西单西四小珠帘25号。下午两点半,终于敲响了恩师的家门。

    “来的是谁呀?”一声熟悉、亲切而又响亮的问话声从房间里传来。开门的小芳说不认识,我说:“老师,是我!”这是您正好从房间里走出来,我激动万分地赶到您的跟前,搀扶住您,问您:“老师,您还认识我吗?”
    “李子蔚!”老师准确说出了我的名字。没有想到,十一年了,老师已经是八十一岁高龄的老人,竟然还记得我,还能认得我,还能叫出我的名字!而我,不过是仅随老师十五个月,其中还有三个月因准备考研没有到过练功场的普通学生。老师对弟子和学生的厚重情谊可见一斑。

    在北京的半个月里,每天的三餐都是在您家里吃,您完全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嫡传弟子,不,您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岂止如此,每一个弟子,您都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所以,您不仅是老师,更是妈妈。

    十六年前的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拜入您的门下,正式成为孙氏拳第四代传人。其实我并不如何看重这个“名分”,我所看重的,是与您的缘分,我们娘俩的师生缘、母子缘。

    此后每次去北京,往往一呆就是十天半月,最少也要一周,而我,从来没有在北京的饭馆里自己吃一顿饭,除了拜师宴和下午程茂祯师兄请开封来的师兄们和我吃的饺子宴外,饭都是在老师家吃的。
老师义务教我们练拳、还要管我们吃饭,如果是女弟子来了,还有我妻子随我到北京,都是住在老师家里。老师在尽可能地为我们省下每一分钱。

    老师您是名门之后,又长期生活在大都市,却对我们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象一位普通的母亲那样关心爱护。这天高地厚之恩,除了好好传承孙氏武学,我们实在无以为报。

    老师,能有幸成为您的弟子,是我李子蔚前世修来的。弟子虽然资质愚钝,先天条件也不好,倒是好动动脑筋。您喜欢给弟子起外号,送了我一个外号“瞎琢磨”。我也没辜负这个外号,“瞎琢磨”出几篇文章来,而这些文章交给老师您后,您都是几乎一字不改地转给了《武魂》杂志社发表。只有那篇在网上被广泛转载的《孙禄堂武学“三拳合一”研究》,原名《孙禄堂武学“三拳合一”论之我识》,你正文一字未改,只是把篇首介绍师太爷孙禄堂先生的文字删去,把篇名由“我识”改成了“研究”。虽是老师您亲笔所改,子蔚实在诚惶诚恐,只是“瞎琢磨”了一番,哪敢称“研究”?
然而在武功修为上,子蔚一直进展缓慢,有负恩师。

    2005年5月22日,惊闻恩师驾鹤仙游,子蔚不禁悲痛万分,恨不能生出双翼马上飞到北京去。可是当时在福建民办学校打工教书,校方说什么也不批假,没办法,“端谁的碗,服谁的管”,我只好自己在房间里祭奠恩师,并把七百元给明姐汇去,以为丧事和立碑之用。
一转眼又是十年过去了,其间总想着到北京您老人家的墓地看看,跟您说说话,却始终没能成行,直到半年前才终于与开封众位师兄师弟一起去北京参加了明姐组织的“十年缅怀”纪念活动,才到了您和师爷孙存周先生的墓地。

    老师,你知道吗?自从我从您的长眠之地回来后,多年的练功瓶颈终于获得突破,武学修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如今终于算是小有所成了。虽然离恩师的要求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不过请老师放心,我会继续努力,争取达到中成之境。至于大成之境,弟子实在不具有那样的潜质。

    大成之境虽然弟子难以企及,但弟子愿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弘扬孙氏武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后来者也许能有臻于大成之境者亦未可知。

    我希望,我将来的弟子,能无愧于孙氏武学传人的称号,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愿我们孙氏武学在三门峡地区以及我的家乡夏邑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此,不管付出多大的心血与代价,我都在所不计。

    老师,您放心,弟子会为孙氏武学的弘扬而继续努力的。
……
(省略一部分,个人打算,不足与他人道)

   老师,有您的神灵庇佑,弟子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弟子  李子蔚
                                         乙未年十月十二日
                                          于陕州古城

以下是李子蔚先生与其学生在“纪念武学大师孙叔容老师98诞辰”时所拍摄的部分照片













发表评论】 【新闻回顾】 【推荐给朋友】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未找到相关文章

 
信息提供:孙氏内家拳  技术支持:晓冉工作室